积极心理学:从疾病治疗到追求幸福,探索人类美好生活的科学革命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现在谈起积极心理学,往往习惯于把它与传统心理学放在一起讨论。

图片17.png

对于已经发展百年的传统心理学,大众所熟知的可能是弗洛伊德,是心理咨询,或是痛苦难耐的抑郁症......在积极心理学家的眼中,传统心理学始终专注于研究人的疾病和缺陷,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如何消除它们。很大程度上,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所以不难看出,传统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的消极属性。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则是一门研究人的积极属性的科学。

这个领域的学者们主张促进美好生活的个人品质、生活选择、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的科学研究,并以幸福、身体和心理健康、生活有意义和美德为界定标准。他们试图找出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考究人们如何培养幸福、力量和心理韧性,并提出和测试了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践。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完全忽视或否认消极的情绪或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人固有、潜在且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使人类最终走向幸福人生!

(二)谁开创了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心理学几乎完全聚焦在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不想要的东西上。不过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正在兴起一股新的思潮。这股思潮的领导者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塞尔顿和劳拉·金。

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马丁·塞利格曼作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竭力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和治疗扩展到研究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并指定为他任期内的核心发展任务。但直至2000年1月,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在《美国心理学家》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才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这是一个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分支。在那时便已经拥有众多的追随者,诸如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埃德·迪纳等等。但塞利格曼被公认为开创了现代积极心理学领域,故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

(三)如何生活在“零点”之上?

凯斯的研究突出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幸福与健康远不止于生活没有不幸和没有疾病。如果你不抑郁、没有不幸福、不觉得厌烦、并未面对重要挑战或失败,也没有与家人或朋友发生争吵......这仅仅意味着你没有不幸福,但不意味着你正享受健康和幸福。

不存在消极事件,但又缺乏积极事件,可以描述为“生活在零点”,这一中性状态没有不好,也没有好,生活中的兴趣、目标和欢乐皆为零。“零点”则是用于区分疾病和健康、不幸福和幸福状态的分割点。

传统心理学对于“零和小于零”的生活研究得多,包括压力、不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的破坏作用,以及遗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等。但是,这些研究只告诉我们,哪些不正常会带来痛苦,但没有告诉我们,哪些正确的事物能带来积极健康和幸福。积极心理学则涵盖了那些可让你我足以“生活在零点之上”的一切:包括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性格优势、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社会环境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

如何生活在“零点之上”,即是如何利用个体最好的品质来实现积极健康和幸福生活。其中,幸福是许多人的毕生追求。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追寻幸福?是许多哲学家都深入思考,却争论不休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或许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
塞利格曼坚持沿用心理学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满的道路。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全世界对幸福感提升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